畅通湿地“毛细血管”提升生态“颜值” 百姓享受更多水清岸绿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我国坚持保护优先和系统治理,湿地面…

2月2日是第28个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国家林草局最新发布,我国坚持保护优先和系统治理,湿地面积总体保持稳定。

  截至目前,中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我国共指定国际重要湿地82处,认定国家重要湿地58处,认证国际湿地城市13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903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累计实施湿地保护项目3400多个,新增和修复湿地80余万公顷,补偿鸟类损失农作物面积超过100万公顷。

  2020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指导各地营造和修复红树林。最新评估结果显示,目前,已累计营造红树林4656公顷,修复红树林4752公顷,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

  2023年,国家林草局出台《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等国家标准3个、《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等行业标准5个,为湿地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2024年,我国将继续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这几天,在四川安岳县,投资8.9亿元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这项工程通过建设污水管网、雨水排放口、湖区生态滞留区等设施,进一步净化提升雁溪湖等湿地的质量。

  位于长城脚下的野鸭湖湿地,2023年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北京市唯一一处国际重要湿地。2024年,这里将实施“北京野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野鸭湖保护区2024年鸟类食源地种植”等1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2024年,国家林草局将继续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统筹全国湿地分布特征和保护现状,重点在生态功能严重退化的湿地开展综合整治和系统修复,优先在30个重点区域实施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同时,开展破坏湿地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湿地保护部门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制定国家重要湿地管理办法,正式在深圳成立国际红树林中心。

 湿地造福人类 经济社会文化效益多赢

2024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是“湿地与人类福祉”,旨在强调湿地不仅拥有为人类提供水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还提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文化效益,不断造福人类。

  广东省湛江市红树林面积约6400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23.7%,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作为重要的湿地类型, 红树林造就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不仅为渔业生产起到消风避浪的作用,还为生蚝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

  位于黄海湿地的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麋鹿种群。建在这里的大丰麋鹿博物馆,展示麋鹿保护成果、传播湿地保护文化。

  这两天,大丰麋鹿博物馆迎来一拨湿地保护小志愿者。一走进博物馆,一座由鹿角组成的拱门立刻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讲解员告诉大家,每年冬季雄性麋鹿都会脱角生茸,这个鹿角门就是由这些鹿角组成的。

  博物馆运用声光电技术,为孩子们答疑解惑,通过多元化场景,结合富有创意的互动方式,在寓教于乐中,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麋鹿文化。

关于作者: 游客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